前些日子,我收到一般外科轉介一個乳癌的患者來到我的診間,那是一個52歲陳小姐,過去有乳癌病史長期都有在腫瘤科門診接受追蹤,最近因為頻繁心悸,同時在定期追蹤照電腦斷層時,意外發現升主動脈及主動脈根部有動脈瘤的情形,因此才被其他醫師轉介到我的診間,接受進一步評估及檢查。
後續經由心臟超音波發現,她除了主動脈瘤,還有中度的主動脈瓣逆流,成因可能是主動脈瘤膨大,導致瓣膜葉片就像是小一號的杯蓋,怎麼蓋也蓋不緊,使得血液逆流。由於陳小姐的動脈瘤最大徑已經達到5.5公分,如果不趕緊治療,很可能會引發剝離使得血管灌流不足導致中風、心肌梗塞或其他器官缺血等等,再繼續長大甚至可能突然破裂,造成急性大量內出血而死亡。這類的患者唯有透過手術重建有問題的組織,才能避免致命的風險。
然而,要動一個心臟手術並不容易,再加上患者之前因為乳癌就開過刀,病患對於又要再次接受手術一開始的確有些擔心及猶豫,那時候在診間,我提了2-3種手術方式,每一項術式的利弊都跟個案詳細討論,最後我們決定採用最能保全主動脈瓣的大衛氏手術(David Procedure),也就是「主動脈根部瓣膜保留置換術」(Valve Sparing Aortic Root Replacement, VSARR),同時處理主動脈根部瘤與主動脈瓣逆流的問題。
不同於大衛氏手術,其實傳統的班氏(Bentall)手術同樣可以處理這兩種問題,但採用的是人工瓣膜取代患者原本的主動脈瓣。如果是機械的人工瓣膜,患者需要終身服用抗凝血劑,術後的生活品質會相對較差;即便生物性的人工瓣膜雖然不需接受抗凝治療,但有耗損的缺點,在未來10-15年內可能需要置換,再挨一次刀。
「主動脈根部瓣膜保留置換術」可以保留陳小姐原本的主動脈瓣,用修補的方式讓瓣膜恢復原本的功能、改善血液逆流,而且不需要長期吃抗凝血劑,也不用擔心換成生物瓣膜將來耗損後還要再開刀,可以說是上上之選!但這種手術相當考驗心臟外科醫師技術,花了8個小時的長時間奮戰,終於手術成功幫陳小姐換好了人工血管、修復了她的瓣膜功能,而且術後恢復良好,一週後就出院了。
在臨床上,跟日常生活中的消費品並不一樣,醫療都會存在著「資訊上的不對等」,病患所知道、所理解的,都是醫師的十分之一不到,如何在看診過陳中,透過醫病溝通陪著個案分析各種術式的利弊,權衡做出當下的「最佳解」,我認為,才是心臟外科醫師真正成功的關鍵!對我而言,我期望的不只是「手術成功」,而是病患與他的家屬真正的長治久安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