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認識感染性心內膜炎

感染性心內膜炎是一種嚴重的感染性心臟疾病,它源自於心臟內膜的感染。這種疾病雖然相對罕見,但如果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如心臟衰竭、瓣膜損壞,甚至致命的栓塞,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什麼是感染性心內膜炎?
感染性心內膜炎(InfectiveEndocarditis,IE)是一種由細菌(少數可能為黴菌)感染引起的心臟內膜發炎,主要影響心臟瓣膜或心內膜表面,通常發生於心內膜已受損或有異常結構的人,這使細菌更容易附著並生長。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5大成因
1️、血流中的微生物:感染的直接原因是微生物,如細菌或真菌,進入血液並附著在心臟的內膜或瓣膜上。這些微生物可能來自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如皮膚感染、牙周病或泌尿系統感染。
2、牙科診療:牙科手術或清潔過程中,口腔內的細菌可能會進入血液。對於有心臟問題的人來說,這些細菌有可能在心臟內膜上形成感染。
3️、侵入性醫療:放置或移除靜脈導管,以及其他涉及進入血管或體內腔室的醫療程序,也可能引導細菌進入血液。
4️、心臟瓣膜損傷或異常: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瓣膜疾病或人工心臟瓣膜的人更容易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因為損傷或異常的瓣膜容易使微生物附著。
5️、靜脈注射藥物使用:經常使用靜脈注射藥物的人,特別是非法藥物使用者,由於經常使用非無菌條件注射,增加了細菌進入血液的風險。
由於心內膜炎可能迅速惡化並導致嚴重併發症,包括心臟瓣膜損壞、心臟衰竭和全身性感染,一旦出現疑似症狀,應立即尋求醫療幫助進行診斷和治療。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7大症狀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症狀可能發展迅速(急性)或逐漸加重(亞急性),主要表現為以下7點:
1、持續性發燒(超過38°C)
2、疲倦、虛弱、體重減輕
3、心臟雜音變化或新出現心雜音
4、盜汗,特別是夜間盜汗
5、皮膚或黏膜出現出血點或結節:
➤ 眼底視網膜出血斑(Roth’s spots)
➤ 指尖或腳趾的疼痛性紅斑結節(Osler’s nodes)
➤ 無痛性掌足皮膚紅斑(Janeway Lesions)
➤ 指甲下出血點(splinter hemorrhages)
6、呼吸困難、咳嗽(當感染影響肺部)
7、關節或肌肉疼痛
如何診斷感染性心內膜炎?
若懷疑心內膜炎感染,臨床上通常會以杜克準則(Duke Criteria)進行判斷,其中兩大關鍵檢查為:
1️、血液培養:透過至少兩組血液培養,確認是否存在典型的心內膜炎致病菌,如草綠色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球菌等。
2️、心臟超音波檢查,尤其是經食道心臟超音波(TEE),觀察心臟內有無細菌贅生物(vegetation)形成。
透過上述兩項主要標準,加上臨床症狀評估,醫師就能快速準確地做出診斷,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治療方式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療與手術治療。
1、抗生素治療:通常至少需靜脈注射抗生素4~6週,依照病原菌種類選擇適當抗生素。若感染由藥抗藥性細菌引起,可能需要更強效的抗生素。
2、手術治療:當出現嚴重瓣膜損壞導致心臟衰竭或抗生素治療無效,感染持續惡化以及人工瓣膜感染,需更換新瓣膜的情形,就必須接受手術治療。此外,當心臟內形成大塊細菌贅生物(Vegetation)時,可能脫落並隨血流移動,大幅增加腦中風或動脈栓塞的風險,視情況也可能需要施以手術。
罹患感染性心內膜炎的4大高風險族群
➤ 先天性心臟病
➤ 曾經接受過心臟瓣膜替換手術
➤ 有心臟疾病史的人
➤ 長期使用靜脈導管或有靜脈注射藥物使用歷史的人
如何預防感染性心內膜炎?
1️、對於高風險患者,在進行牙科或其他可能導致細菌進入血液的醫療程序前,使用預防性抗生素。
2️、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和定期牙科檢查。
3️、免不必要的靜脈導管或針頭使用。
感染性心內膜炎是一種嚴重的心血管感染,雖然較為罕見,但對於高風險族群來說,務必提高警覺。早期診斷、適當治療可以顯著改善預後,並降低致命風險。
若您或親友出現持續發燒、心臟雜音變化、原因不明的疲倦,甚至喘不過氣、四肢腫脹等症狀,請務必盡早就醫,進行完整評估與治療,以免耽誤治療的黃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