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瓣膜介紹:生物瓣膜 vs 機械瓣膜8大優缺點一次看懂

在面對心臟瓣膜置換手術時,選擇「生物瓣膜」還是「機械瓣膜」,常常讓患者與家屬感到猶豫。其實,兩種瓣膜各有優缺點,選擇時需要根據患者的年齡、生活型態、疾病狀況以及對長期抗凝血藥物的接受程度來綜合考量。
一、人工瓣膜是什麼?
人工瓣膜是設計用來取代已經受損或功能異常的心臟瓣膜,以恢復正常的血流動力。而人工瓣膜主要分為兩大類生物瓣膜和機械瓣膜兩大類。
1、生物瓣膜(Bioprosthetic Valve):
生物瓣膜通常是由豬或牛等動物的心臟瓣膜組織製成,有時也使用人類捐贈的瓣膜。這些生物瓣膜經過增加耐用度的特殊處理,並擁有可以減少人體免疫排斥反應的特性。
2、機械瓣膜(Mechanical Valve):
機械瓣膜由耐用的材料製成,如鈦合金、碳素或其他合成物,特性較持久耐用。
二、生物瓣膜vs機械瓣膜優缺點比較
1、生物瓣膜的優缺點
生物瓣膜平均使用壽命約為10-20年(年紀較大者可能更長),大多數患者使用後僅需短期服用抗凝血藥物,之後即可停藥,這顯著降低了長期出血風險,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的限制較少。因此,生物瓣膜特別適合高齡者、出血體質患者、無法穩定服藥者,以及計畫懷孕的女性。
此外,若未來瓣膜出現退化,患者可考慮接受微創「瓣中瓣」手術(TAVI)進行替換,提供了更多元的後續治療選擇,但需注意的是,隨著時間推移,生物瓣膜可能會發生硬化或退化的情況。
2、機械瓣膜的優缺點
機械瓣膜的使用壽命相當長久,可達20-30年以上,甚至有可能終生不需更換,這對於年輕患者來說是一大優勢。雖然患者必須終身服用抗凝血劑(如Warfarin)以避免血栓形成,且長期服藥會提高腦出血、腸胃道出血等風險,生活中需特別留意,但對於年輕、體能良好、可穩定配合服藥與定期追蹤的患者而言,機械瓣膜的超長使用壽命能避免多次手術的風險與負擔。
然而,使用機械瓣膜需注意可能導致的溶血性貧血(瓣膜可能把紅血球夾破),以及某些機械瓣膜在心跳時會產生可聽見的點擊聲,這對某些患者來說可能造成不適。此外,若未來出現併發症,處理相對困難,且無法使用TAVI進行「瓣中瓣」手術。
3、兩種瓣膜優缺點比較表
三、人工瓣膜臨床建議與選擇考量
1、年齡因素
在心臟瓣膜選擇方面,醫療團隊通常會依患者年齡給予不同建議。對於50歲以下的年輕病患,醫師大多會傾向推薦機械瓣膜,主要是為了避免日後因瓣膜耗損而需進行二次手術的風險。
而70歲以上的長者則較適合使用生物瓣膜,一方面是因為生物瓣膜的使用壽命已能滿足患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免除了病患終身服用抗凝血藥物的必要性,不僅能減少出血風險,更能有效簡化患者的日常用藥管理,提升生活品質。
2、生活型態與抗凝血劑使用意願
醫師會考慮患者的生活形態和是否願意使用抗凝血劑。如果病人住在比較偏遠的地方,不方便經常跑醫院驗血監測抗凝劑濃度,或是行動不太方便,又或者體質對抗凝血劑有過敏反應,甚至本身就容易出血,那麼生物瓣膜可能會是更適合的選擇。
另一方面,若病人不排斥長期服藥,也能配合定期回診追蹤,機械瓣膜的耐用程度會更勝一籌,能免去日後可能需要再次手術的麻煩。
3、是否計劃懷孕
機械瓣膜需要使用抗凝血藥,懷孕期間可能影響胎兒,因此育齡女性常會優先考慮生物瓣膜。
4、未來手術考量
若選擇生物瓣膜,也可能在日後瓣膜老化後,使用微創經導管瓣膜置換(TAVI)方式進行「瓣中瓣(valve-in-valve)」手術,減少再次開胸風險。
人工瓣膜的選擇並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而是要根據年齡、身體狀況、生活習慣、服藥遵從性(Drug Compliance)等多項因素,與心臟外科醫師進行充分討論,量身打造最適合自己的治療計畫。
若您或親人即將面臨瓣膜置換手術,別忘了和醫療團隊溝通自身需求與生活考量,才能選出真正「適合您的那一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