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藥衛教:哪些人需要服用、該注意哪些細節

抗凝血藥是許多心血管疾病患者,維持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類藥物能預防血栓形成,減少中風、心肌梗塞、靜脈栓塞等嚴重併發症。但因為它會影響身體的凝血機制,因此在使用過程中,飲食、藥物搭配及日常生活都需要特別注意。
今天就帶大家一次了解,哪些人需要服用抗凝血藥?又該注意哪些細節,才能有效又安全!
需要服用抗凝血藥的5類患者
一般來說,以下幾類患者醫師可能會建議長期或短期使用抗凝血藥物
1、心房顫動(AF)患者:血液容易在心房產生渦流形成血栓,進而引發中風。
2、心臟瓣膜置換術後(特別是機械瓣膜):機械瓣膜容易引發血栓,因此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血藥。
3、深部靜脈栓塞(DVT)或肺栓塞(PE)患者:防止血栓惡化或再次發生。
4、周邊動脈組塞性疾病、動脈硬化或心肌梗塞等高風險病人:減少血管再狹窄或心血管事件的機會。
5、人工血管置換、周邊血管手術後的病人:預防血栓形成阻塞人工血管。
服用抗凝血藥的飲食注意事項
抗凝血藥的藥效,容易受到食物中的維生素K含量影響,特別是服用華法林(Warfarin)的患者要特別小心。
1、定量攝取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菠菜、甘藍菜、韭菜、小白菜等高維生素K食物,建議維持穩定攝取而非忽多忽少,也不需完全禁止食用。
2、避免暴飲暴食、劇烈改變飲食習慣:應避免暴飲暴食或劇烈改變飲食習慣,因為突然大量食用綠葉蔬菜可能使藥效變差並增加血栓風險,而突然不攝取則可能導致藥效過強而容易出血。
3、酒精攝取要節制:由於酒精跟抗凝血藥物在肝臟的代謝走的是同一條代謝路徑(CYP450),導致抗凝血藥物在體內濃度不穩定,因此喝酒會增加出血的風險,建議在服藥期間盡量避免飲酒。
抗凝血藥的藥物交互作用
抗凝血藥很容易與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當藥效過強時可能會有出血風險,而藥效減弱時則又會讓血栓風險增加。以下是4種常見會影響抗凝血藥的藥物:
1、抗生素,例如Erythromycin、Ciprofloxacin。
2、抗癲癇藥物,例如Phenytoin。
3、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例如Ibuprofen。
4、草藥或保健食品,例如銀杏、聖約翰草。
因此,建議每次新增或停用中藥、保健品或任何藥物前,先諮詢主治醫師或藥師。
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
服用抗凝血藥後,日常生活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避免外傷與跌倒:出血風險增加,跌倒容易引起內出血或顱內出血。若想從事戶外活動,建議穿戴保護裝備如護膝、護肘。
2.留意出血徵兆:牙齦出血、鼻血、尿液變紅、糞便帶黑或血絲、皮膚瘀青明顯增多,都可能是出血警訊。
3.定期回診與抽血檢查:華法林使用者需定期監測INR值(凝血功能指標) ,確保藥效在安全範圍內。
4.告知醫療人員正在服用抗凝血藥:不論是看牙科、準備接受手術或是其他治療,都要主動告知,特別是發生頭部外傷時,必須立即告知急診醫師,因為服用抗凝血藥物會提高顱內出血風險,醫師通常會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檢查,及早發現潛在危險。
5.準備醫療識別卡或手環:若發生意外,可讓急救人員 第一時間了解患者的抗凝血用藥狀況,迅速給予正確處置。
抗凝血藥能有效降低血栓風險,但同時也增加了出血的可能性。因此,若對抗凝血藥的使用、飲食或副作用有任何疑問,請儘快向醫師或藥師諮詢,不要自行停藥或更改劑量,讓治療效果達到最佳,也讓日常生活更加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