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知識, fb貼文

心臟瓣膜換過後需要吃一輩子的藥?帶你了解術後用藥計畫

心臟手術 用藥

許多病人一聽到要動心臟瓣膜手術,第一個問題就是,是不是以後都要吃一輩子的藥?

因為擔心藥物副作用、怕忘記吃藥影響手術成果,甚至有人因此抗拒治療。

💡事實上,答案是:不一定。

藥物計畫會因為瓣膜材質、手術方式,以及病人自身病況而有所不同,而且會隨時間調整。

心臟 術後用藥

術後藥物主要分兩大類

人工瓣膜放進體內後,對心臟循環確實是種改善,但它也帶來新的風險,例如血栓、心律不整或心衰竭惡化。因此,術後藥物治療是依照風險管理來調整。

🔶抗凝血劑:主要是避免血液在人工瓣膜上形成血栓。要吃多久,和瓣膜材質、心律狀況密切相關。

🔶心臟功能藥物:例如降壓、利尿或強心藥。若術後心臟功能恢復良好,可以慢慢減量甚至停藥。

心臟瓣膜種類 用藥 人工 動物

不同瓣膜種類,藥物計畫不同

機械瓣膜 (主要用於傳統開胸手術)

👉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用抗凝血劑

因為機械瓣膜表面為人工材質,血液流經時容易造成血小板活化與血栓生成。如果沒有抗凝血藥保護,血栓可能堵塞瓣膜或隨血液流動引發中風。

 

生物瓣膜 (用於傳統開胸手術、TAVR 經導管手術)

👉通常只需要短期抗凝血+抗血小板藥。

因為生物瓣由動物組織製成,與人體血液相容性較佳,血栓形成風險較低。高齡病人多選擇生物瓣,避免長期抗凝血風險

 

​延伸閱讀:主動脈瓣膜置換:SAVR與TAVR/TAVI兩大療法怎麼選?

心臟 術後用藥 影響因素

病人的疾病與體況,也會影響用藥

心律不整

👉即使用的是生物瓣,只要合併心房顫動,仍需長期甚至終身使用抗凝血藥

因為心房顫動會使血液在心房內滯留、形成血栓,中風風險遠高於抗凝血可能帶來的出血風險。

冠狀動脈疾病或放過支架

👉通常需要長期使用抗血小板藥

這類患者血管狹窄或有支架,血栓風險增加,而是否合併抗凝血,取決於瓣膜種類與心律狀態。

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未必一輩子吃抗凝血藥,但控制三高的藥物往往是終身的

這些慢性病本身就會增加動脈硬化與心血管事件風險,但基礎疾病本身已讓藥物治療長期化。

慢性腎臟病

👉不會建議吃一輩子抗凝血,會以短期或低劑量為主,但需長期腎臟與心臟藥物管理。

腎臟病患者天生出血風險較高,醫師會盡量避免長期抗凝血,因此多選擇生物瓣。

糖尿病合併心血管病變

👉多數需要長期抗血小板藥

糖尿病會加速動脈硬化,因此大多數病人需要長期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如果同時合併心房顫動或使用機械瓣,才會再加上抗凝血。

術後藥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處方,而是動態調整,會考量未來中風或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如果合併心房顫動或裝過支架,幾乎一定需要長期用藥;若是高齡或腎臟病患者,藥物策略則會傾向縮短。不是每個人都要吃一輩子藥,但每個人都需要一輩子規律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