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知識, 近期動態

論文發表——Endovascular Versus Open Surgical Repair in Retrograde Type A Dissection and Intramural Haematoma: A Study-Level Meta-Analysis

Endovascular vs. open surgical repair in retrograde type a dissection & intramural hematoma: A study-level meta-analysis

一個多月前自己做的一篇統合性分析順利被國際期刊接受,終於在幾天前正式刊登。在繁忙的臨床業務之下,盡可能維持穩定的論文產出,得感謝長期以來台大吳毅暉教授的指導,順便趁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文章的重點。

在開始之前先給讀者們提供一些背景知識:

 

主動脈剝離是什麼?

主動脈是從心臟把血送到全身的「最大血管」。當主動脈的血管壁內層破裂時,血液會從裂口竄入血管壁中,形成一條「假通道(假腔)」,這種情況就叫主動脈剝離(aortic dissection)。

 

主動脈剝離

 

A型 vs B型

醫學上會根據裂口的位置把主動脈剝離分為兩種:

▸ A型(Type A):剝離影響到「升主動脈」──也就是靠近心臟的那一段。這一型最危險,可能導致心包填塞或主動脈破裂。

▸ B型(Type B)剝離只在「降主動脈」──也就是離心臟較遠、往腹部延伸的那一段。

 

逆行型A型 主動脈剝離

 

什麼是「逆行型A型(retrograde type A)主動脈剝離」?

所謂「逆行型A型主動脈剝離」是指:

裂口其實在降主動脈(通常是B型的位置),

但血液從那個裂口**「往回」倒著裂到升主動脈,因此雖然裂口不在升主動脈,但升主動脈也被波及,所以歸類為「A型」。

 

A型主動脈剝離

 

那這種逆行性A型主動脈剝離有什麼特別的呢?

在過去,不管是一般的A型主動脈剝離或是逆行性A型主動脈剝離都被認為應該要緊急開胸進行主動脈置換的手術。但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報告指出,這類的病患可能可以採用微創的主動脈支架手術,透過封堵降主動脈的破口,進而達到防止剝離的惡化。因此我們過去除了透過自己醫院的資料探討過這種治療策略的療效外,這次我們決定將目前現有的文獻做一個統合分析。

 

summary A型主動脈剝離

 

那這篇文章的結論是什麼呢?

– 將過去20年所有的文獻資料進行分析後,相較於傳統手術,TEVAR在 住院期間死亡率 及 神經併發症(如中風)上都相當的低。

– 傳統手術因為大多只進行升主動脈的置換,降主動脈的剝離仍然存在,而接受TEVAR的病患,降主動脈的剝離有較大的機會改善(醫學上稱做主動脈重塑aortic remodeling)

– 長期的生存率與再次介入需求,兩種方法目前看起來差異不大。

“但要特別強調的一點”,這篇文章納入的文獻大多為觀察性病例研究,且樣本數不夠龐大。暫且仍無法證明TEVAR優於傳統手術。但對許多患者而言,尤其特定的病患族群,TEVAR是一種侵入性更低且有效的替代治療方案,給予患者多一個可能的治療選項。未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提供更多的證據

 

論文詳述請見:https://academic.oup.com/icvts/article/40/10/ivaf224/826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