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o文章, 醫療知識

B型主動脈剝離簡介-5大成因與5大症狀全解析

B型主動脈剝離

B型主動脈剝離(Type B aortic dissection)雖然相較於A型主動脈剝離危險性較低,但仍然是一種需要謹慎對待的心血管疾病。由於病變位置較遠離心臟,死亡率相對較低,但動脈瘤直徑擴大到5.0公分以上,每年就有10%破裂的機會。所以只要出現相關症狀,應立即就醫,由專業醫師評估病情並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案,確保生命安全!

什麼是B型主動脈剝離?

根據史丹福分類法(Stanford Classification),B型主動脈剝離的特點是剝離發生在主動脈弓後方至腹主動脈的一段「降主動脈」,主要的危險在於剝離的部位可能會逐漸擴大,導致血流分流減少對重要器官的供應,嚴重時可能引發致命性出血。此外,破裂處部位的擴大也可能壓迫周圍組織或器官,造成其他併發症。

B型主動脈剝離的5大成因

1、高血壓:長期未控制的高血壓是最常見的誘因,會使主動脈壁長期承受高壓,增加撕裂風險。
2、動脈粥樣硬化:動脈壁的硬化和損傷使血管更易發生剝離。
3、創傷:如交通事故引起的胸部外傷。
4、結締組織疾病:馬凡氏症候群或艾勒氏-當洛氏症候群。
5、其他因素:包括感染、手術後併發症或某些藥物使用。

b型主動脈剝離 成因

B型主動脈剝離的5大症狀

B型主動脈剝離的症狀通常根據病變的範圍與影響的部位而有所不同,常見的表現包括:

1、劇烈背痛或胸痛:痛感可能從背部擴散到腹部或腿部,呈撕裂感。
2、血壓不穩定:剝離可能影響降主動脈分支的血流,引起上下肢血壓差異。
3、腸胃不適:若影響供應腸道的腸系膜上動脈(SMA),可能引起腸道缺血、腹痛或消化問題。
4、腎功能異常:血流受阻如果影響到腎動脈(Renal Artery),可能導致腎臟功能減退,甚至引發急性腎損傷。
5、下肢缺血:破裂處部位可能壓迫到髂動脈(Iliac Artery),引發腿部疼痛、麻木或冰冷感,嚴重時可能造成下肢功能障礙。

主動脈剝離b型症狀

B型主動脈剝離診斷方式

由於症狀可能與其他心血管或胸腹部疾病類似,通常需要依賴詳細的影像學檢查進行準確診斷,才能選擇適當的治療策略,以下是常見的診斷方式:

  • 胸部X光:作為初步篩檢工具,可發現非特異性異常,如主動脈擴大或縱膈腔可能加寬的情形。
  • 電腦斷層掃描(CT):是診斷B型主動脈剝離的首選方法,能提供清晰的三D影像,顯示主動脈內膜撕裂的部位、撕裂處的範圍以及血流動態。
  • 超音波檢查:經胸超音波(TTE)適合初步篩檢;而經食道超音波(TEE)能更清楚地觀察主動脈剝離的細節,尤其適合對降主動脈的直接檢查。
  • 磁振造影(MRI):對於需要詳細觀察主動脈結構的患者非常適用,特別是在慢性或穩定性B型剝離中效果更佳。
  • 血液檢查:D-dimer的濃度能顯示血管內凝血活性高低,可以幫助醫師排除患者是否為主動脈剝離。

b型主動脈剝離 診斷方式

B型主動脈剝離的治療方式

B型主動脈剝離的治療取決於剝離的範圍、是否出現併發症以及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可分為以下兩類:

【 第一類 】

  • 保守治療:適用於無併發症的穩定性B型剝離患者,目的是控制血壓、控制體重和減少主動脈壁壓力。
  • 藥物治療:使用β阻斷劑或鈣離子拮抗劑等降血壓藥物,將收縮壓維持在120 mmHg以下。
  • 密切監測:定期進行CT或MRI等影像學檢查,觀察剝離進展情況。

【 第二類 】

  • 介入或手術治療:當撕裂處持續擴大而威脅主動脈完整性、出現破裂或血液滲漏情形,或是腎功能衰竭或腸道缺血等器官嚴重缺血時,以及對於不適合長期藥物控制的患者,皆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 微創支架修復術(TEVAR)透過導管放置支架,封閉撕裂處裂口,重建正常血流。
  • 開放手術:在極端情況下,需切除受損主動脈並替換為人工血管。

b型主動脈剝離 治療方式

預防B型主動脈剝離

1、控制血壓:高血壓是主動脈剝離最常見的誘因,保持穩定血壓能有效降低風險。
2、戒菸:吸菸會加速動脈硬化,增加剝離風險。
3、建立生活習慣: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和控制體重有助於維護血管健康。
4、避免過度勞累與情緒波動:激烈的運動或情緒壓力可能突然提高血壓,加重主動脈的負擔。
5、定期檢查:對於高危險族群,例如:有家族病史或結締組織疾病者,建議定期進行主動脈影像檢查。

b型主動脈剝離 預防

B型主動脈剝離雖然相較於A型風險略低,但其併發症同樣可能威脅生命。因此,對於高危患者,及早預防與定期檢查是關鍵。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立即就醫,讓專業醫師評估病情並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案

延伸閱讀:A型主動脈剝離簡介